Category:

肌膚保養 網路分享


[台東電子報]記者 王頎澔/台東報導

台東縣衛生局與卑南鄉衛生所積極規劃運用智慧科技克服傳統醫療服務之局限,開設遠距醫療皮膚科專科門診,並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合作,自114年7月16日起正式啟動遠距醫療皮膚科專科門診,於每週三上午10時至11時提供看診服務,突破地理環境限制及缺乏專科醫師資源的限制。

促進健康平權是臺東縣一貫秉持的信念,臺東縣衛生局自109年5月起至今,已在14鄉鎮及離島衛生所辦理遠距醫療專科門診服務,全縣佈建率達88%,現今各衛生所提供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及離島心臟內科等專科診療服務,大幅增加縣民就醫可近性。

臺東縣衛生局局長孫國平表示,以「網路代替馬路」的就醫模式,打造全國第一的5G遠距醫療服務,使鄉親可就近在衛生所看診及檢查,不需花上交通及等候時間看病。臺東縣遠距醫療與台東馬偕醫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及花蓮慈濟醫院建立合作機制,衛生所透過遠距會診讓醫學中心專科醫師親自看診,使偏鄉山地離島地區民眾不必舟車勞頓,到鄰近且熟悉的衛生所即可使用遠距醫療服務,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守護臺東縣民的健康。

衛生局進一步說明,臺東縣自109年5月開辦遠距醫療服務至今,已服務超過1萬7千人次,今(114)年度衛生所持續將遠距專科醫師資源帶入社區及部落,迄今共計巡迴設站162次、服務825人次、佈建點位達100個;另東河鄉衛生所結合高醫攜手法務部矯正署泰源監獄,建置全國第一個特殊場域遠距醫療服務,提升矯正機關之醫療可近性,今年度迄今共計服務149人次之收容人,以實現每人都可以獲得高品質且負擔得起的衛生保健服務願景。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使用強效控油洗面乳或去油產品,將皮膚表層油脂完全清除,反而會激發肌膚的「求救訊號」;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洗完臉明明乾爽潔淨,怎麼沒過多久又滿臉油光?這種「越控油越出油」的窘境,其實是一種常見的護膚誤區。翰醫堂中醫診所中醫師近日於臉書專頁發文提醒,當心你可能已經陷入過度控油導致「油脂大爆發」的惡性循環中!

中醫師指出,皮脂的分泌本是肌膚自我保護機制的一部分,有助於維持水分與屏障功能。然而,許多人追求「洗到超乾淨」的清潔感,使用強效控油洗面乳或去油產品,將皮膚表層油脂完全清除,卻忽略這樣的做法反而會激發肌膚的「求救訊號」。

「當身體感覺油脂被清空,就會啟動補償機制,自動分泌更多油脂來自保,結果導致油脂過盛、毛孔阻塞、痘痘加劇等問題。」中醫師說明,單靠清潔無法真正控油,反而應該將重點放在「適度保濕」上。

皮膚夠濕潤,油脂自然會減少分泌,水油平衡才能達成真正控油的效果;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中醫強調,「皮膚夠濕潤,油脂自然會減少分泌,水油平衡才能達成真正控油的效果。」建議有控油與抗痘困擾的人,應選擇溫和的清潔產品,並搭配保濕護理,幫助肌膚維持健康屏障。

若市售保養品嘗試多次仍無效,不妨尋求中醫協助。中醫師能從體質調理與生活習慣著手,評估內外在代謝狀況,為個別肌膚問題量身打造抗痘方案,從根本改善油脂失調問題,找回清爽平衡的肌膚狀態。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皮膚科主任羅子焜醫師展示窄波紫外線照光儀。(安南醫院提供)

〔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1名75歲老翁長期洗腎,因全身搔癢,使用一般止癢藥療效不佳,到醫院皮膚科門診,理學檢查發現表皮多處線狀搔抓傷口,經診斷為尿毒性搔癢,在合併口服藥加巴噴丁(Gabapentin, 主要用於治療癲癇、神經與局部癲癇)和固定每週窄波紫外線照光治療後,搔癢明顯改善、傷口也逐漸癒合。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皮膚科主任羅子焜醫師指出,台灣人慢性腎臟病(CKD)盛行率逐年攀升,目前約為11.9%,平均每8人中有1人患病;而慢性腎臟病造成的尿毒性搔癢在皮膚科門診常見,且常難以單純用藥物控制。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皮膚科主任羅子焜醫師展示窄波紫外線照光儀。(安南醫院提供)

羅子焜表示,尿毒性搔癢典型臨床表現為雙側對稱性的大面積搔癢,無明顯皮節分布偏好,且經常發作;其致病機轉為血中尿素氮升高、高磷血症,以及副甲狀腺功能亢進,造成皮膚搔癢。雖然難單純用藥物控制,但近期國外臨床研究發現,合併窄波紫外線照光治療合併使用加巴噴丁藥,比單用窄波紫外線照光或單用口服加巴噴丁,對尿毒性搔癢改善程度有明顯差異。

羅子焜說明,加巴噴丁常用於治療神經性搔癢,可抑制神經元鈣離子流入,改善尿毒性搔癢的問題。而紫外線照光治療會影響免疫細胞,抑制朗格漢氏細胞,並調節介白素(IL)的產生,降低IL-2的產量,並誘導真皮肥大細胞凋亡,同時減少表皮神經纖維釋放神經胜肽;此外,窄波紫外線照光被認為可直接影響二價離子、抑制皮膚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並調節皮膚神經功能,有效改善皮膚搔癢症狀。

照光治療需規律進行,醫師通常建議每週2到3次,持續數週至數月才能見效,照光的劑量會根據病人膚色、皮膚厚度、疾病的嚴重度審慎評估、調整,把可能產生的副作用降到最低。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儘管防曬技術不斷進步,皮膚癌的發生率卻未見下降,甚至逐年攀升。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圖片來源/Pixabay)

被防曬霜掩蓋的皮膚癌危機

說到夏天,大家自然會聯想到陽光與沙灘。但出遊之際,除了玩樂,更多人擔心的是曬黑、曬傷。因此,面對烈日這個無聲的大敵,人手一瓶防曬乳早已成為基本配備。

你是否曾有這樣的經驗—即使勤勞補擦防曬,一整天下來仍然曬傷?又或者,每天早上將防曬抹好抹滿才出門,但一個夏天過去,膚色仍明顯變深?

根據研究,防曬乳雖然可以延緩皮膚曬紅的時間,卻也可能讓紫外線以更隱蔽、但同樣危險的方式對細胞造成損傷。本篇文章採訪高雄醫學大學皮膚科胡楚松教授,帶大家一探防曬的原理,以及潛藏在「安心感」背後的健康風險。

紫外線的雙面刃

陽光是維持生命的重要來源,但過量日照卻是健康的隱形殺手。陽光中的紫外線(UV)是肉眼看不見的高能量輻射,其中以 UVA(長波紫外線)和 UVB(中波紫外線)為主。

波長較長的 UVA 穿透力強,能直達真皮層,刺激黑色素生成,使肌膚變黑。這也是為什麼膚色越白的人越容易曬傷——因為皮膚內的黑色素較少,無法有效吸收紫外線。UVA 也容易造成光老化,例如脫皮、皺紋等症狀,因此現今許多抗老保養中,「防曬」早已是關鍵步驟之一。

相較之下,波長較短的 UVB 雖然大部分會被大氣層過濾,但剩餘的能量卻高於UVA許多,足以直接破壞皮膚細胞的 DNA,造成曬傷甚至脫皮。這種反應其實是皮膚試圖排除受損細胞的防禦機制。但若長期反覆發生,修復能力下降,錯誤就會一點一滴累積,細胞變異的風險也隨之提高,最終可能發展成皮膚癌。

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UVB 除了讓 DNA 出現損傷,還可能影響一種稱為「表觀遺傳」的機制。簡單來說,DNA 是細胞內的說明書,而表觀機制就像這本說明書的書籤和開關,決定哪些指令要執行、哪些先被隱藏。當 UVB 改變這些開關的運作方式,即便 DNA 本身沒有變異,也可能讓細胞誤啟動錯誤的指令,進而走向癌化。

抵禦烈日的盾牌—防曬乳

從古至今,人類一直努力與烈日對抗。早在數千年前,古埃及人便以魯冰花與方解石調製塗劑防曬;古希臘壁畫中,戰士以橄欖油混沙塗身,也意在抵擋日曬。到了 20 世紀,隨著科技發展,第一瓶現代化學防曬乳於 1928 年問世,開啟了防曬科技的新時代。

防曬乳是保護皮膚的第一道防線,但若忽略正確使用與曝曬觀念,可能暗藏皮膚癌風險。(來源:pexels)
防曬乳是保護皮膚的第一道防線,但若忽略正確使用與曝曬觀念,可能暗藏皮膚癌風險。(來源:pexels)

胡教授表示現代防曬品主要分為兩類:

1. 化學性防曬:像是二苯甲酮這類成分,可以吸收紫外線,並轉化為熱能釋放到空氣中,相當於「吸光海綿」。

2. 物理性防曬:使用氧化鋅、二氧化鈦等礦物,將紫外線反射或散射,形成一層「反光盾牌」。

此外,防曬產品上常見的標示也有其意義:

SPF(Sun Protection Factor):針對 UVB,延長曬紅時間。例如 SPF 30 表示可延長 30 倍的曝曬時間。

PA(Protection Grade of UVA):針對 UVA,延遲膚色變黑的程度。PA+++ 代表可延長 8 倍以上的防黑時間。

隨著人們對防曬的期待從預防曬傷進一步延伸到抗老與抗癌,市面上的產品也越來越多元,對應各種生活需求。

刃與盾的交鋒:為何皮膚癌仍不斷攀升?

儘管防曬技術不斷進步,皮膚癌的發生率卻未見下降,甚至逐年攀升。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研究指出,防曬乳雖然能減少曬紅的速度,但同時也給人一種「安全錯覺」,使人無形中延長了日照時間。這導致更多人長時間曝曬在「低強度」的紫外線之下。看似比較溫和的日曬,實則危機四伏。

當皮膚在低強度紫外線下持續受到刺激,細胞往往不會立刻啟動自我修復或防禦機制,反而會在受損的情況下持續分裂。這時,細胞內會產生一種叫 ROS(活性氧)的有害物質,像是氧的「毒氣版本」,會攻擊 DNA 和細胞內結構。ROS 若長時間累積,就會引發慢性發炎,進一步讓錯誤的細胞不斷繁殖,最終可能演變成腫瘤。

這種情況就像「溫水煮青蛙」,低強度的傷害看似不痛不癢,但其實更容易讓細胞逐漸走向癌變而不自知。

防曬的目標是「盡情享受陽光,卻不留下傷害」,提醒我們除了防曬乳,還需正確認識紫外線風險。(圖片來源:pexels )
防曬的目標是「盡情享受陽光,卻不留下傷害」,提醒我們除了防曬乳,還需正確認識紫外線風險。(圖片來源:pexels )

照亮未來的防曬新視野

紫外線的威脅不只是造成 DNA 的突變,更會悄悄破壞控制基因表現的「開關系統」。在戶外活動普及的現代社會,防曬早已不只是愛美的選擇,而是健康的必要。

防曬乳依然是保護皮膚的第一道防線,但它不是萬能的盾牌。唯有理解紫外線的本質,以及防曬產品的實際運作方式,才能真正避開曝曬的陷阱。

值得期待的是,根據胡楚松教授的說法,一些皮膚癌的關鍵其實來自「基因開關」的錯亂,而非基因本體的破壞。這代表未來有機會透過藥物調控,逆轉這些開關的失常,與防曬技術結合,開創出一種全新的「主動式防曬」策略,為我們的皮膚健康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資料來源

1. 採訪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皮膚科 胡楚松 教授

2. 紫外線照射所導致皮膚癌化過程之表觀基因變化:皮膚癌之預防及治療

3. 紫外線B照射強度對皮膚癌化的影響:探討促進表皮增生異常之分子研究

本文授權轉載自科技大觀園。

延伸閱讀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乾癬是一種常見且反覆發作的慢性皮膚疾病,根據統計,全台約有超過10萬名乾癬患者,其主要症狀為皮膚紅斑、脫屑與搔癢,嚴重影響外觀與生活品質。中醫理論認為乾癬是免疫系統失調的皮膚疾病,並且與血熱內蘊、風邪外襲,以及情緒鬱結密切相關。



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指出,日前有1名12歲的小學六年級女童,頭皮、手肘、膝蓋與小腿出現大片紅斑,並伴隨銀白色脫屑,奇癢難耐,甚至癢到無法入眠,隨即至豐原醫院求診,經過四個月的中醫調理,皮膚逐漸恢復光滑,也重拾自信笑容。

豐原醫院中醫師蘇紋華表示,天氣變化大,許多人出現皮膚乾癢、脫屑、紅疹等症狀,常誤以為只是單純乾燥,塗抹乳液即可改善,卻忽略了可能是乾癬(psoriasis),中醫稱之為「白疕」,屬「癬症」的一種,與體質、情緒密切相關,乾癬並非傳染病,而是免疫系統失調導致的皮膚疾病。蘇醫師進一步指出,當免疫細胞異常活躍,導致皮膚細胞過度增生與代謝異常,便會在表皮堆積,表皮堆積形成如魚鱗狀的脫屑,俗稱「銀屑」,乾癬常見好發部位為頭皮、肘部、膝蓋、背部等。

乾癬常見體質分為四型

蘇紋華醫師表示,乾癬的發生與血熱內蘊、風邪外襲,以及情緒鬱結密切相關,許多患者有明顯壓力史或情緒起伏,並易於冬季復發。蘇紋華醫師指出,中醫講求「體質辨證」再治,常見體質分為四型:

「血熱型」:紅斑劇癢、口乾舌紅。

「血燥型」:皮屑厚多、皮膚乾裂、舌紅少津,屬陰血不足。

「血瘀型」:疹塊色暗、反覆不癒。

「氣血兩虛型」:病程長、容易疲倦、病情遷延不癒。

針對不同體質,治療上採取「內調外治」三大策略,「內服方劑」依個人體質開立清熱涼血、養血潤燥或活血化瘀的中藥;「外用療法」衛教指導使用成分單純的清潔保養品;「日常調養」避免發物、辛辣與海鮮,維持規律作息與穩定情緒。


乾癬害小六女童奇癢難耐,夜夜難眠!中醫依體質辨證調理,拯救破皮人生

蘇紋華醫師表示,乾癬的發生與血熱內蘊、風邪外襲,以及情緒鬱結密切相關。(圖片提供/豐原醫院)

蘇紋華醫師提醒,乾癬雖為慢性病,但只要找出體質根源、配合生活調整,大多可有效控制,她強調:「減壓、抗焦慮是關鍵,壓力過大容易誘發復發。」飲食應清淡,避免油炸與來路不明的偏方,以免加劇症狀,乾癬不只是皮膚問題,更是體內失衡的外在表現,中醫從根本調理,透過辨證論治與內外兼施,幫助身體恢復自癒能力,遠離反覆發作困擾,回歸正常生活。

手刀快來點!0元購高濃度魚油!快加入【華人健康網VIP開團購】享好康!>>>

【延伸閱讀】

天熱吃冰、吹冷氣,經痛跟著來!周宗翰中醫師:6招遠離經痛,穩定生理週期

堅果攝取要適量,物以「硒」為貴!簡鈺樺營養師:礦物質硒3大好處,聰明吃出健康

乾癬性關節炎害關節紅熱腫痛!莊可鈞中醫師:按3大穴位、喝清熱解毒茶飲舒緩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8/9670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12歲女童的頭皮、手肘、膝蓋與小腿出現大片紅斑,並伴隨銀白色脫屑,奇癢難耐。

別再以為只是皮膚乾燥!中醫揭露「乾癬」是一種常見且反覆發作的慢性皮膚疾病,根據統計全台約有超過10萬名乾癬患者,其主要症狀為皮膚紅斑、脫屑與搔癢,嚴重影響外觀與生活品質。衛福部豐原醫院指出,日前有一名12歲的小學六年級女童,頭皮、手肘、膝蓋與小腿出現大片紅斑,並伴隨銀白色脫屑,奇癢難耐,甚至癢到無法入眠,隨即至豐原醫院求診,經過四個月的中醫調理,皮膚逐漸恢復光滑,也重拾自信笑容。

豐原醫院中醫師蘇紋華表示,天氣變化大,許多人出現皮膚乾癢、脫屑、紅疹等症狀,常誤以為只是單純乾燥,塗抹乳液即可改善,卻忽略了可能是乾癬(psoriasis),中醫稱之為「白疕」,屬「癬症」的一種,與體質、情緒密切相關,乾癬並非傳染病,而是免疫系統失調導致的皮膚疾病。蘇醫師進一步指出,當免疫細胞異常活躍,導致皮膚細胞過度增生與代謝異常,便會在表皮堆積,表皮堆積形成如魚鱗狀的脫屑,俗稱「銀屑」,乾癬常見好發部位為頭皮、肘部、膝蓋、背部等。

蘇紋華表示,乾癬的發生與血熱內蘊、風邪外襲,以及情緒鬱結密切相關,許多患者有明顯壓力史或情緒起伏,並易於冬季復發。蘇紋華指出,中醫講求「體質辨證」再治,常見體質分為四型,「血熱型」紅斑劇癢、口乾舌紅;「血燥型」皮屑厚多、皮膚乾裂、舌紅少津,屬陰血不足;「血瘀型」疹塊色暗、反覆不癒;「氣血兩虛型」病程長、容易疲倦、病情遷延不癒。再針對不同體質,治療上採取「內調外治」三大策略,「內服方劑」依個人體質開立清熱涼血、養血潤燥或活血化瘀的中藥;「外用療法」衛教指導使用成分單純的清潔保養品;「日常調養」避免發物、辛辣與海鮮,維持規律作息與穩定情緒。

蘇紋華提醒,乾癬雖為慢性病,但只要找出體質根源、配合生活調整,大多可有效控制,她強調:「減壓抗焦慮是關鍵,壓力過大容易誘發復發。」飲食應清淡,避免油炸與來路不明的偏方,以免加劇症狀,乾癬不只是皮膚問題,更是體內失衡的外在表現,中醫從根本調理,透過辨證論治與內外兼施,幫助身體恢復自癒能力,遠離反覆困擾,回歸正常生活。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有醫靠衛教健康 編輯部報導】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問題,特別是在乾燥的秋冬季節更容易發生或加重。許多人會發現,濕疹藥膏(尤其是類固醇藥膏)一開始有效,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效果似乎變差,甚至出現更嚴重的症狀。為什麼會這樣?本文將帶您深入了解濕疹藥膏的正確使用方式、類固醇的作用原理及副作用,並提供有效的濕疹管理建議。

為什麼濕疹藥膏越擦越沒用?

濕疹症狀包括皮膚乾燥、發紅、癢、起泡和脫屑等,這些症狀常常令人難以忍受。醫生通常會開立類固醇藥膏,以減輕發炎和緩解不適。然而,長期或不當使用類固醇藥膏可能導致以下問題:

  1. 抗藥性:皮膚對類固醇藥膏產生耐受性,導致效果逐漸降低。

  2. 類固醇反彈:停藥後症狀惡化,甚至比最初更嚴重。

  3. 副作用累積:包括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等問題。

濕疹藥膏的效果取決於正確的使用方法,如果不按照醫囑使用,很可能會陷入「越擦越沒用」的惡性循環。(推薦閱讀:你的類固醇藥膏用對了嗎?類固醇藥膏全攻略:7種質地避開副作用

什麼是類固醇?

類固醇是一種天然激素,由腎上腺分泌,負責調節身體的炎症反應和免疫功能。醫療上常用的類固醇分為3種:

  • 外用類固醇:如倍他米松(Betamethasone),用於治療濕疹、皮膚炎等。

  • 口服類固醇:如普利松(Prednisone),主要用於較嚴重的皮膚病或免疫疾病。

  • 注射類固醇:用於局部治療關節炎或肌腱炎,快速止痛。

提醒您:外用類固醇的副作用相對較低,但若長期過量使用,仍可能引發一系列問題。

(推薦閱讀:掌握過敏性鼻炎症狀與治療關鍵,讓鼻子不再當機:避免過敏的4大技巧

什麼是類固醇抗藥性?

類固醇藥膏的作用機制是通過抑制身體免疫系統的反應來減少炎症反應。「類固醇抗藥性」是指患者長期使用類固醇治療後,對藥物產生耐受性,使得藥物對疾病的治療效果不再有效的現象。(推薦閱讀:準媽咪愛注意!妊娠性蕁麻疹是什麼?醫:8招緩解

類固醇的惡性循迴圈:類固醇上癮>戒斷反應>反彈

濕疹藥膏越擦越沒用?類固醇戒斷好痛苦!類固醇藥膏副作用與反彈不可忽視 – 是新聞網

▲錯誤使用類固醇藥膏,可能就會進入類固醇上癮、戒斷、反彈的惡性循環。

其實一般人不用太擔心類固醇,因為不是所有人都會陷入到類固醇的惡性迴圈,如果有按照醫生指示使用類固醇的話,其實類固醇是相當安全的藥物。但如果您使用錯誤,可能就會進入類固醇上癮、戒斷、反彈的惡性循環。不當使用類固醇藥膏可能引發以下問題:

1.類固醇上癮

類固醇上癮是指因長期使用類固醇而導致的依賴現象,常見的發生原因為用量過多、不當使用,過高的使用頻率。例如:一般皮膚過敏、蚊子咬、傷口等全部都擦類固醇,或者後敷一層類固醇藥膏在皮膚上面。

常見的類固醇上癮症狀為:

網路上也能諮詢皮膚科醫師

2.類固醇戒斷反應

當您長期依賴類固醇藥膏,一旦停用類固醇後,可能會出現皮膚燒灼、刺痛、脫皮,甚至皮膚表面呈現亮紅色樣(bright red skin)。戒斷症狀可能維持6~18個月,目前無治療方式可以快速有效的處理類固醇戒斷反應。

3.類固醇反彈

如果您長期使用類固醇造成類固醇上癮,停用類固醇藥膏後皮膚就會不舒服,甚至出現強烈的皮膚反應,例如皮膚血管擴張產生發炎。您可能會以為是藥膏沒有效果,進而用到強度更強的藥膏,去紓緩濕疹的症狀,長期下來甚至合併出現以下並發症狀:

  • 青光眼

  • 皮膚感染

  • 毛囊炎

  • 紅皮症

濕疹藥膏越擦越沒用?類固醇戒斷好痛苦!類固醇藥膏副作用與反彈不可忽視。如果濕疹狀況持續惡化,建議盡早諮詢專業皮膚科醫師,獲得個人化的治療建議。

避免類固醇副作用4點要遵守

正確使用類固醇藥膏能有效避免副作用,以下是一些實用建議:

  1. 遵循醫囑:使用前仔細閱讀說明書或遵從醫生建議,不要隨意使用強度較高的類固醇藥膏、加大用量或延長使用時間。

  2. 短期使用:類固醇藥膏不適合作為萬能藥,僅在有需要時使用,避免非必時要使用。

  3. 搭配保濕產品:濕疹治療的基礎是修復皮膚屏障,使用保濕霜或乳液能有效改善皮膚乾燥狀況。

  4. 逐步減量停藥:長期使用後,不應突然停止,應在醫生指導下逐步減量,避免戒斷反應。

強化保濕、改善暗沉、提升彈性,高濃度人類外泌體ExoCore+公主面膜

安全使用濕疹藥膏,減少類固醇副作用

類固醇藥膏是治療濕疹的有效工具,但需要謹慎使用才能避免副作用。如果您發現濕疹藥膏越擦越沒用,應該要立即停止使用,並告知醫生使用類固醇藥膏的情況和時間。了解濕疹的病因、正確使用類固醇,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皮膚保養,能幫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症狀,避免濕疹反覆發作。如果濕疹狀況持續惡化,建議盡早諮詢專業皮膚科醫師,獲得個人化的治療建議。

濕疹藥膏越擦越沒用?類固醇戒斷好痛苦!類固醇藥膏副作用與反彈不可忽視。如果濕疹狀況持續惡化,建議盡早諮詢專業皮膚科醫師,獲得個人化的治療建議。

立即預約諮詢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We Get Care有醫靠》聯繫: [email protected]

健康不漏接!歡迎加入《We Get Care有醫靠》社群:

Line:https://reurl.cc/v0DKxa

FB:https://wegetcare.pse.is/5xcjvz

 

 

新聞原文出處 : 

● 濕疹藥膏越擦越沒用?類固醇戒斷好痛苦!類固醇藥膏副作用與反彈不可忽視 《We get care 有醫靠》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中醫表示,俗稱熱過敏的膽鹼性蕁麻疹,常見誘因包含:運動、熱水、熱環境、情緒緊張,只要體溫上升,身體過敏反應馬上爆發;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你是否曾有過運動、洗熱水澡、情緒緊張或天氣一熱,皮膚就出現點狀疹子,癢得像被針扎、還會發紅、刺痛,甚至晚上癢到睡不著?澄品中醫醫師陳詩潔表示,很有可能是俗稱熱過敏的膽鹼性蕁麻疹,常見誘因包含:運動、熱水、熱環境、情緒緊張等,只要隨著體溫上升,身體過敏反應馬上爆發。

陳詩潔在臉書專頁「澄品中醫」發文表示,中醫認為熱過敏可能屬於3種症型,如有這種困擾,建議調整體質、穩定情緒、避免熱源刺激,這樣才能和惱人的「熱過敏」說掰掰。

中醫認為這類症狀可能屬於以下證型:

●風熱型:顏色偏紅範圍大,觸之有灼熱感,搔癢厲害,流汗或受熱後加重,癢紅一片,心煩口渴,緩解以疏風清熱為主,如連翹、金銀花等。

●風寒型:顏色較為淡紅,被風吹或接觸冷水後症狀加重,畏寒惡風,口不渴。緩解以發散風寒為主,如防風、桂枝等。

●血熱型:顏色鮮紅,少疹塊,有灼熱,刺痛,晚間加劇、灼熱刺癢、心煩失眠。緩解以清熱涼血為主,如牡丹皮、知母等。

陳詩潔推薦一款舒緩的減敏疏肝茶,材料有薄荷5克+鬱金10克+陳皮10克+金銀花5克,將藥材置入600-1000c.c.水中,大火煮滾20分鐘後當茶飲用,能幫助清熱疏肝、安定情緒、緩解發癢,不過提醒體質偏虛寒、腸胃敏感,或有特殊體質者,飲用前請先諮詢中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黃小姐從小就是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尤其帶著手套的手,反覆搔癢與潰爛,嚴重時甚至擴及全身。
(記者邱芷柔攝)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

▲黃小姐(左)與朱家瑜醫師(右)分享異位性皮膚炎治療。
(記者邱芷柔攝)

21歲的黃小姐曾是台灣隊的亞運女壘培訓國手,站上打擊區,總能為球隊帶來關鍵一擊,但很少人知道,她從小就是異位性皮膚炎(簡稱異膚)病友,反覆的搔癢、紅腫與滲液,最嚴重時,皮膚潰爛至全身,臉部腫痛讓她1週不敢出門。

▲黃毓惠醫師(左2)鼓勵病友,只要與醫師充分討論治療與生活安排,就能走出異膚陰霾。(記者邱芷柔攝)

黃小姐昨天現身分享,過去長期飽受異位性皮膚炎困擾,尤其戴著手套的手,反覆搔癢與潰爛,嚴重時,甚至擴及全身。雖然教練與隊友都會關心鼓勵她,但她因為在意別人眼光而不敢出門,家人也四處尋求幫助,各種治療方式都嘗試過。

黃小姐說:「最奇特的是,有次家人帶我去市場裡1個暗暗的地方,那裡有個阿嬤拿我的頭髮和八字去燒。」後來她到台大醫院就醫,在醫師建議下參加臨床試驗,規律接受生物製劑治療3年,目前已停藥2年,病情穩定未復發,現在終於可以專注訓練與生活。

醫籲勿自行停藥 避免加重感染

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指出,異位性皮膚炎不只是皮膚問題,更是1種與體質相關的慢性發炎疾病。許多患者誤以為只要吃藥幾天就能痊癒,或等到症狀嚴重才治療,甚至自行停藥,結果病情反覆發作、加重感染,反而更難控制。

朱家瑜說,異膚需要長期穩定控制,目前治療方式已相當多元,從基礎保濕、外用藥,到不同機轉的系統性治療都有,醫師會依個別病況調整,並非每位患者都需長期吃藥。而病人常見的「需長期使用類固醇」迷思,其實現在類固醇多用於急性期短期處理,且副作用可控,他強調,若能規律治療並配合生活調整,病情可有效控制。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毓惠補充,介白素IL-13是異膚關鍵因子,對中重度患者而言,傳統治療效果有限,標靶藥物與生物製劑已成主流,像是黃小姐使用的新一代生物製劑針對IL-13作用更精準,控制時間更長,病友只要與醫師充分討論治療與生活安排,就能走出異膚陰霾。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黎智英作供期間,不下一次談及其「身份認同」主張。當中,辯方引述黎智英曾在短訊中主張「制裁應集中在中國,以削減《國安法》效力」。黎智英作供時解釋,上述「中國」是指「中國政府」。



多國領事曾到庭旁聽本案審訊。



杜麗冰法官曾對黎智英說:「黎生,我們是中國人。」
杜麗冰法官曾對黎智英說:「黎生,我們是中國人。」

惟當辯方進一步問黎智英:「當時你愛不愛中國?」黎智英回應要取決於「中國」的意思。若在「國家」層面,他愛中國的人和文化,但如果指「政權」層面,他無論從前、現在都不愛,因為由共產黨所統治國家的價值觀與他相反。

而在另一個議題中,黎智英供稱:「我們可以擺脫獨裁統治,但我們無法擺脫中共,因為我們是香港人,只有中國人可以擺脫中共。」法官杜麗冰聞言即打斷:「黎生,我們是中國人。」黎智英反指:「我是香港人,因為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杜官再問:「黎生,你是黃皮膚嗎?」黎智英反駁:「我黃皮膚不代表我就是中國人。」雙方各執一詞,須由另一位法官建議暫停此等爭論。

翌日黎智英再主動澄清,指自己「不是中國人」的意思是他不是「中國內地人」,而是「香港中國人」,與他早前供稱對作為「國家」的中國是「愛國」,說法一致。

183950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