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醫療文獻 網路分享


【焦點時報/記者林明佑報導】彰基醫學中心於今(26)日舉辦2025年創新技術交流會,推動醫療科技跨界融合與持續進步。此次活動聚焦醫療科技的最新創新成果與跨領域合作,致力於打造更智慧化且以病患為中心的醫療服務體系。

隨著人工智慧、數位醫療等技術迅速發展,全球醫療產業正面臨深刻轉型。彰基此次交流會邀集院內發明人與國內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如何將先進科技導入臨床實務,提升疾病預防、診斷與治療的精準度與效率,進一步改善病患照護品質。

彰基長期投入智慧醫療研發,已成功導入多項創新系統,包括智慧病房管理、智能影像診斷分析、個人化治療方案設計等,不僅提升醫療效率,更優化患者整體就醫體驗。

醫療長劉森永醫師指出,醫療創新是提升品質與效率的關鍵,唯有透過技術突破、跨域合作與持續研發,才能因應快速變遷的醫療需求。總院長陳穆寬教授亦強調,為鼓勵臨床醫師與專業團隊將日常遇到的挑戰轉化為解決方案,醫院特別成立「創新育成研發中心」,並首創全國性的「創意轉雛形鼓勵方案」。

此次交流會的多場主題報告,正是這些努力的最佳成果。從智慧辨識瞳孔反應的影像系統,到智慧型診斷影像分析;從尿布偵測、導尿輔助,到管制藥品銷毀與注射裝置改良,每一項成果都來自於臨床需求,並結合醫工、資訊、學界與產業的力量,展現了彰基追求「以病人為中心」的研發精神。

本次活動同時強調跨領域協同的重要性。醫療創新不再依賴單一專業的突破,而是必須整合醫學、資訊科學、工程技術及管理策略等資源,才能推動醫療服務全面升級。彰基也持續引進國際先進技術與理念,培育具前瞻視野的人才,力求成為智慧醫療與創新研發的領航者,並促進台灣醫療與國際接軌。

另外,面對人口老化與多樣化醫療需求的挑戰,醫療技術創新已是提升品質、滿足社會健康需求的重要策略。未來,彰基將持續投入研發與人才培育,並攜手產官學界,共同打造安全、便捷且高效的醫療服務體系,為全民健康福祉盡心力。

隨著醫療科技日新月異,彰基期盼藉由「2025年創新技術交流會」,激發更多創新能量與合作契機,持續引領醫療產業新趨勢,為台灣乃至全球醫療發展注入嶄新動力。=\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客庄中心/綜合報導】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溢流釀光復鄉嚴重災情,花蓮慈濟醫院今天(26日)宣布將原本為期三天的醫療駐診服務,延長至十天,持續到10月5日。此外,考量到救災人員的實際需求,院方在台鐵光復車站加開臨時的第二醫療區,為投入災後復原工作的志工和居民提供即時的醫療專業支持。

兩天診治200餘人 後送急需醫療資源

花蓮慈濟醫院醫療隊於9月25日上午進駐光復鄉。從25日上午9點到26日上午7點,共診治207人。其中,有39人的藥物需求經連線回院後,由夜間梯次醫療隊帶到醫療站。另有4名鄉親因身體狀況,需醫療設備輔助,緊急後送至玉里慈濟醫院、鳳林榮民醫院及玉里榮民醫院。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表示,經團隊評估並與花蓮縣衛生局協調,決定將駐診期程延長至10月5日,確保災區醫療覆蓋率。

花蓮慈濟醫院 醫療隊9月25日進駐光復鄉,啟動24小時全日駐診。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花蓮慈濟醫院 醫療隊9月25日進駐光復鄉,啟動24小時全日駐診。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光復車站設臨時醫療區 照顧救災英雄

林欣榮帶領團隊實地走訪光復鄉發現,雖已設有醫療站,但許多救災人員常因過度客氣或忙碌無法抽身而錯過就醫時機。為此,院方決定在作為主要交通要點和人員集散地的光復車站,開設臨時的第二醫療區。

花蓮慈濟醫院資深顧問、醫師許文林,今天上午帶隊前往設置第二醫療區。許文林指出,連日來氣溫變化大,許多救災人員出現中暑症狀,加上繁重的工作,導致痠痛甚至不慎受傷。臨時醫療區旨在救災人員最主要的集散地,提供即時的醫療協助。

第二醫療區設置不到十分鐘,就有一名身體不適的志工被送來,經診斷為低血壓。受限於公路交通狀況,醫療團隊當場給予點滴藥物治療,隨後轉送至玉里慈濟醫院。

身體不適的志工被送來,經診斷為低血壓。受限於公路交通狀況,醫療團隊當場給予點滴藥物治療,隨後轉送至玉里慈濟醫院。
身體不適的志工被送來,經診斷為低血壓。受限於公路交通狀況,醫療團隊當場給予點滴藥物治療,隨後轉送至玉里慈濟醫院。

鐵路接駁人力 物資增援

為了應對連續十天、每天24小時駐診的龐大需求,花蓮慈院動員53名醫療人員進駐光復糖廠醫療站,完成第一波輪班。

考量到醫療隊員往返的安全性和交通時間,院方獲臺灣鐵路局協助,自26日晚班起,改以火車進行人員來回接駁。

由於預期週末期間將有更多放假同仁自主報名加入救災。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林俊龍特別指示,除常規醫藥包外,增備1000份外傷醫材(優碘、棉棒、紗布),以應對可能增加的醫療需求。

花蓮慈濟醫院 醫療隊9月25日進駐光復鄉,啟動24小時全日駐診。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花蓮慈濟醫院 醫療隊9月25日進駐光復鄉,啟動24小時全日駐診。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花蓮慈濟醫院 醫療隊9月25日進駐光復鄉,啟動24小時全日駐診。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花蓮慈濟醫院 醫療隊9月25日進駐光復鄉,啟動24小時全日駐診。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花蓮慈濟醫院 醫療隊9月25日進駐光復鄉,啟動24小時全日駐診。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花蓮慈濟醫院 醫療隊9月25日進駐光復鄉,啟動24小時全日駐診。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花蓮慈濟醫院 醫療隊9月25日進駐光復鄉,啟動24小時全日駐診。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花蓮慈濟醫院 醫療隊9月25日進駐光復鄉,啟動24小時全日駐診。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花蓮慈濟醫院 醫療隊9月25日進駐光復鄉,啟動24小時全日駐診。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花蓮慈濟醫院 醫療隊9月25日進駐光復鄉,啟動24小時全日駐診。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2025/9/25 19:04(9/25 19:21 更新)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花蓮慈濟醫院醫療團隊25日前往光復糖廠喜悅樓進駐醫療站,提供中西醫等專科醫護。(慈濟基金會提供)中央社記者吳玟嶸傳真 114年9月25日

(中央社記者吳玟嶸花蓮縣25日電)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慈濟基金會今天動員243名志工、民眾投入災後復原,慈濟也表示,因光復市區診所受災,有民眾缺乏藥物、受傷,評估在清掃區域設立小型醫療站。

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災情,花蓮慈濟醫院醫療團隊今天上午前往光復糖廠喜悅樓進駐醫療站;慈濟基金會上午也動員243名慈濟志工與社會大眾進行清掃工作。

根據慈濟基金會發布新聞資料,今天上午由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率隊,共同為光復鄉受災區域進行清掃工作,慈發處主任呂芳川也叮嚀志工,遇到有需要後續關懷民眾記得提報給慈濟花蓮本會。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訂閱

慈濟表示,由於光復市區診所也受災,有民眾缺乏藥物、受傷,因為清理家園或缺乏交通工具而無法前往光復糖廠醫療站,慈濟也評估在清掃區域設立小型醫療站。

新聞稿中,有剛在慈濟醫院動完骨科手術的黃姓民眾說,溢堤時差點跑不出來,後來才趕快到樓上,日常藥沒了。她也說,剛開完髖關節沒多久,動也不方便、搬也搬不動,年輕人都在外地,很高興有很多人來幫忙。(編輯:謝雅竹)1140925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演習團對於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合影。(圖/竹市府提供)

【勁報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面對新興傳染病不斷變異與威脅,新竹市衛生局日前攜手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聯合舉辦「114年傳染病兒童轉運送演習」。透過實境模擬疫情發生時急重症兒童跨院轉診流程,進一步強化轄內醫療體系的協調與應變能量。

竹市攜手醫療院所辦理實境防疫演習 強化跨縣市醫療院所協同合作

▲轉運送個案至市立馬偕兒童醫院。(圖/竹市府提供)

「防疫視同作戰!」代理市長邱臣遠表示,疫情防護必須防患未然,據統計113年新竹市0至14歲幼少人口占比達15.87%,為全國最高。此次特別針對學齡兒童強化醫療應變與轉運送機制,由於竹科園區發展快速、大學院校集中,人口流動頻繁,新興傳染病的防疫挑戰更不容小覷。感謝馬偕兒童醫院及各醫療院所通力合作,期盼藉由演習提升竹市在面對突發疫情時的整體防疫應變效能,並落實市長高虹安「健康安心」的施政策略。

衛生局表示,此次聯合演習由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共同協辦,聚焦兒童傳染病的跨院轉診與應變流程,確保疫情發生時能迅速調度醫療資源,臺大醫院新竹分院亦與新竹縣新竹臺大分院生醫醫院竹北院區合作於今(9/24)日舉行第二場次演習,透過跨縣市醫療院所間的協同合作,強化整體傳染病醫療網的應變能量。

此次演習以新型A型傳染病疫情情境為背景,模擬病患就醫、分級醫療轉診、開設綠色通道等流程,並著重第一線醫護人員疫情通報、現場處置及標準作業程序(SOP)的實兵演練。不僅展現院際間的緊密合作,也讓市府及相關單位能實地檢視流程與應變策略,確保市民健康獲得最大保障。包括北區傳染病醫療網、疾病管制署北區管制中心、市立馬偕兒童醫院及臺大醫院新竹分院等單位,共有63名專業人員與貴賓參與,整場演習順利圓滿完成。

衛生局補充,未來市府將持續與轄內醫療院所密切合作,透過定期演練檢視流程、強化整備,以達成「平時備戰、災時應變」的防疫目標,成為守護市民最堅強的後盾。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心臟衰竭是指心臟無法有效輸出足夠血液供應全身,常見症狀包括喘不過氣、下肢水腫、胸悶、疲憊等。常見成因為冠狀動脈疾病、未控制好的高血壓、瓣膜疾病或心肌病變。若未積極控制,可能導致心室擴大、肺積水,甚至血栓生成,且血栓一旦脫落進入腦部或其他重要器官,將引發嚴重栓塞或中風。

57歲的周先生曾於十多年前接受冠狀動脈支架手術,卻自行中斷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多年。日前,他出現喘不過氣的症狀,但延誤多日後才在診所就醫,被緊急轉至台北慈濟醫院急診。心導管檢查發現他三條冠狀動脈嚴重阻塞,心臟功能只剩20%,合併肺積水與左心室5公分大的血栓,為重度心臟衰竭。

心臟血管外科楊凱文醫師、諶大中主任為首的醫療團隊立即安排手術,放置暫時性左心室輔助器穩定循環。之後,再歷經兩次重大手術,包含置換長效型左心室輔助器與處理術中突發的右心衰竭,在團隊努力下,他等到合適的心臟捐贈者,由諶大中主任完成心臟移植手術,順利出院。

楊凱文醫師說明:「病人一直以來都有冠狀動脈狹窄問題,曾放置過支架,理論上應持續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但他長期停藥,導致心臟血管隨時間慢慢阻塞,進而造成心肌缺血壞死、心臟衰竭。」

對於心臟嚴重衰竭的病人而言,移植是唯一的救命方式。由於周先生三條冠狀動脈全部阻塞,左心室有巨大血栓,且心臟肌肉大範圍壞死。手術團隊先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與血栓清除,並以人工補片重建心臟壁,在術中同步放置暫時性左心室輔助器(LVAD),協助心臟輸出血流。

而為了讓病人能返家等待心臟移植,醫師於第二次手術中替他更換為長效型左心室輔助器,不料術中發現右心室功能惡化,因此緊急加裝右心室輔助器(RVAD)支持,並採開胸延後關閉的方式處理術後出血的風險,待心臟狀況穩定才施以第三次手術,移除右心室輔助器並閉胸。最終在醫療、護理、復健與社工的協力支持下,周先生順利完成心臟移植,重啟新生。

楊凱文醫師看診示意照。(圖片提供/台北慈濟醫院)

楊凱文醫師看診示意照。(圖片提供/台北慈濟醫院)

楊凱文醫師提醒,曾接受心臟支架手術的病人,務必遵照醫囑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避免血管再狹窄或血栓形成。若出現明顯喘、胸悶、心跳異常或下肢水腫等症狀,應及早就醫評估心臟功能,以免延誤就醫,造成心臟功能惡化。此外,心臟移植雖是最終治療選項,但現今醫療進步,透過輔助器、手術與多專業團隊整合照護,仍有重獲新生的機會,因此務必配合醫師治療。

就是現在!0元購高濃度魚油!快加入【華人健康網VIP開團購】享好康!>>>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台北報導

隨著台灣快速邁入高齡社會,如何健康變老成為全民關注的課題。除了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定期健康檢查更是不可或缺。癌症與腦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往往潛伏無聲,唯有透過電腦斷層(CT)、磁振造影(MRI)等高階影像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看準需求,中心綜合醫院成立「高階醫學影像中心」,整合Siemens、Olympus、GE等國際級醫療儀器品牌,並全面導入人工智慧(AI),以精準、高效的影像檢查守護國人的健康人生。

中心綜合醫院院長孫卓卿表示,醫院以高端醫療環境為核心,打造結合舒適度、隱私性與高科技的影像診斷空間。近年來醫療科技的進步,使診斷的精準度與病患的舒適度都有顯著提升,對於邁入高齡化的台灣社會而言,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的重要性更為凸顯。他強調,有高階健檢的醫療協助,對於預防醫學、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絕對有極大的幫助,能有效降低疾病風險並延緩老化造成的健康負擔。

中心綜合醫院啟動AI精準影像醫療 開創健檢醫療新里程

中心綜合醫院主任張程光指出,AI不僅能協助臨床醫師快速做出精準診斷與治療判斷,還能支援醫院決策層進行資料分析,優化急重症患者的就醫流程,進一步拉近醫病關係。配合衛福部推動的「醫病共享決策」,AI技術導入後,從掛號櫃台、門診、藥局到住院病房的各個環節都更加順暢,大幅提升行政與服務效能,減少病患等待時間並節省醫護人力。對於高齡化帶來的醫療挑戰,AI的整合更顯迫切且關鍵。

中心綜合醫院自創院起即以AI智慧醫療為藍圖,建置生物智能MRI、人工智慧雙球管LDCT、內視鏡及骨質密度檢測儀四大核心部門,從硬體到軟體全面升級。其中768切雙球管LDCT是先進低劑量電腦斷層設備,雙球管設計如同手機雙鏡頭,可依不同組織密度自動調整輻射劑量並一鍵精準定位,降低曝射並維持世界一流影像清晰度。該設備獲美國FDA認證為低劑量肺部掃描推薦品牌,可在不需服用降心率藥物下完成心臟檢查,並搭載AI 3D Camera減少人工定位誤差,確保檢查安全與影像品質。

中心綜合醫院啟動AI精準影像醫療 開創健檢醫療新里程

另一項關鍵設備為生物智能MRI,其核心技術包括生物感知、智能調控與智能鑑別。系統可自動偵測受檢者的呼吸頻率並連結掃描序列,不需傳統呼吸帶即可獲得清晰影像;同時能針對腦下垂體、攝護腺等毫米級小腫瘤提供均勻磁場,將細微病灶精準呈現;智能鑑別則透過大數據一鍵完成定位與影像分析,大幅縮短掃描時間並降低操作者誤差,讓臨床醫師在第一時間獲得可靠的診斷依據。這些技術不僅提升了檢查效率,更進一步保障了病患的舒適與安全。

在軟體應用方面,中心綜合醫院針對國人常見的肺癌與大腸癌導入AI輔助診斷,成果同樣亮眼。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可將報告時間由過去的20至30分鐘縮短至5分鐘內,病灶偵測敏感度更超過96%,並能自動比對前後檢查的體積變化,協助醫師精準掌握病情進展。大腸鏡檢查則結合AI與窄頻影像技術,可自動偵測與分類息肉,準確率超過90%,有效減少醫師視覺疲勞與判讀差異,避免錯過病患黃金治療期。

智慧醫療的推動同時需要政策配合。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委員陳菁徽指出,AI正迅速改變醫療環境,立法院將從修法、政策與預算三方面給予最大支持。她強調,AI已廣泛應用於照護服務、臨床決策支援、診斷分流、疾病預防、自主管理與慢性病管理等領域,尤其在骨鬆診斷、肺癌判讀、心肌梗塞偵測與跌倒風險預警方面更是高齡化社會的迫切需求。目前立法院已提出多項AI相關法案,行政院版本也將送入本會期審查,期望透過完善法規與預算挹注,加速智慧醫療普及,為全民健康提供長期保障。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攝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流感就醫「急增13%」開始流行期! 疾管署曝中秋、雙十效應

衛福部長:假日專看輕症「UCC」上路 台北桃園11月各開設3點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台灣已是超高齡社會,長者健康成為國家醫療體系的重要課題,據調查,台灣六十五歲上長輩有八年時間須仰賴他人照顧,專家認為,高齡者要健康老化,得學會自主健康管理,而接種疫苗就是重要環節,政府應該將疫苗的資訊公開透明,經濟能力不錯的長者會願意投資自己,自費施打疫苗。


長年關懷高齡者權益的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指出,現今的銀髮族世代是第一代義務教育生,教育程度高且經濟能力也較好。她舉例,愈來愈多長輩願意自費入住單人病房、自費檢查等,顯示他們有能力且願意為自身健康投入資源。






而「預防重於治療」是提升自我健康管理第一步,疫苗接種能阻斷傳染病對長輩威脅,張淑卿強調,並非要求政府對所有疫苗都納入公費,但當愈來愈多的新疫苗引進台灣時,政府應該提供民眾可用、多元的疫苗選擇和透明資訊,讓民眾依照個人身體健康、財務狀況來做決定。


她舉例,B肝疫苗並非有永久保護力,廿年後需補打,但民眾普遍不知道,政府須提供成人疫苗參考藍圖,清楚告知民眾自費與公費疫苗的選項、各疫苗的期效、保護力、施打地點及合理費用等資訊。

流感疫苗政策 專家籲接軌國際

十月一日流感疫苗即將開打,台灣已是老人國,預防政策更顯重要,多位專家及立委直言,台灣疫苗政策過於老舊,還在打十幾年前的老…

專家倡分齡接種 「免疫加強型疫苗」更能保護長輩

隨著流感季節來臨,疫苗接種再度成為公共衛生焦點,由於傳統疫苗對長者的保護力不佳,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與台大醫院兒…

機捷A7站晨間擠爆 試辦1直達車改站站停

桃園龜山人口成長快速,機捷A7體育大學站每天尖峰時段人滿為患,有通勤族埋怨「車廂內連站的空間都沒有」,民代關切,要求桃捷…

健康主題館/偏頭痛怕光怕吵 原因複雜須精準治療

「醫師,我的單邊太陽穴感到疼痛,是不是偏頭痛?聽到旁人的講話聲音,感覺更痛了。」現代人壓力大,頭部隨時隱隱作痛,大一點的…

凌天航空3天完成2幼童離島醫療後送 醫護靠一包小軟糖安撫小病患

澎湖縣駐地醫療直升機凌天航空在昨(21)日接續執行2件緊急醫療後送任務,分別為七美衛生所年約90歲疑似敗血性休克病患、三…

專家籲疫苗資訊公開透明 讓民眾願投資健康

台灣已是超高齡社會,長者健康成為國家醫療體系的重要課題,據調查,台灣六十五歲上長輩有八年時間須仰賴他人照顧,專家認為,高…





0 則留言